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典型案例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 张继媛、宋云艳、唐敏、田媛
一、实施背景
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指出1+X证书制度已经成为引领职教改革的重要抓手。“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是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试点证书,我校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吉林省考核管理中心和试点院校,在试点建设、书证融通、考核模式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主要目标
我校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弹性学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试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新形态教学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培养、学分银行制度试点建设、实训基地模块化整合与拓展等方面为发力点,深化落实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优化、“1+X”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服务为落脚点,服务东北振兴,带动其他证书试点的建设和兄弟院校的证书考核。
三、工作过程
1.推进X证书培训考核实施,强化考核管理中心建设
作为考核管理中心,组织完成“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疫情期间,创新培训及考核方式,顺利完成年度考核目标,并为试点院校提供政策咨询、平台操作、师生培训等服务。在疫情期间,积极落实“停学不停课”,推行“停学不停考”,采用线上教学及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完成初级课证直通课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资源与在线课程建设。持续推进课证融通,把“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完善。2021年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累计服务师生250余人。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情况和学生学习进度,以学生为主体,同考核评价组织协作,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了“弹性培训”“弹性约考”,既满足防疫要求,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此方式,顺利完成年初申报的考核认证工作。强化“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考核管理中心建设,本年度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实训场地建设,优化软硬件设施为其他中高职院校学生的“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的培训、咨询、管理、考核等服务。
图1
2.对标“X”证书的岗位能力分析,制订分级别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各个等级的要求,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针对学生个人素质有差异,以及各级证书对点检人员的不同要求,制定差异化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在满足学历教育课程模块的前提下,在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1+X证书考核模块等模块中对其标准要求高一些;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在稍低一些的职业技能级别中进行培养和考核要求;针对退伍军人、下岗工人、新型农民等群体,在对各教学模块的学时配比、学习方式等方面加以考查后,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灵活的培养方案。
3.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核心岗位群,根据人社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的要求,精炼出企业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引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归纳、序化、整合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以宽基础强化夯实“1”,以活模块优化多选“X”,对标“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合并知识重组课程内容,整合知识以遵循学生的智力和专业发展,制作不同的模块化课程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归纳为一个基础平台即专业群岗位平台课模块以及机械制造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电设备维修模块、自动化控制技术模块等多个专业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包含2~4门课程)。
4. 推动新形态教学资源开发,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依托“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对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企业提供的典型项目和案例再加工,通过设置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平台、添加二维码,将传统纸质教材和在线数字教学资源有效融合,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课证融通新形态教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通过混合教学改革,解决学习者来源多样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习者个体差异大等新时代下高职教学难题。
此外,通过与云课堂智慧职教、清华优慕课、超星线上教育平台的合作,将部分课程内容以线上资源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习者,惠及更多的参训人员。截止目前,自动化专业群在云课堂智慧职教、清华优慕课等平台开通的线上课程已达20余门,其中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5.以“四有”和“三能”教师为目标,培养“1+X”融合型教师队伍
“1+X”融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三能”即能理论教学,能实践教学,能实施1+X证书融合教学。实施结构化教学新模式,团队教师根据各自的技术技能特长分工合作开展课程和相关课程资源库建设。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依托职教集团和相关行业委员会,紧密联系X证书考核机构和相关企业,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师X证书教学技能培训,促进团队教师X模块教学能力提升。同时,积极推动团队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同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开展职业培训,开发与职业能力证书标准衔接的职业培训项目,以及培训教学资源,规范培训过程与考核流程,面向社会人员和学生开展培训,并组织证书考核。开发对接职业技能证书的竞赛项目,以教学选拔参赛队员,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宣的目的。
6. 推动校内实训基地整合与拓展,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按照1+X证书的有关要求,全面整合实训基地现有设备,进行设备再分配,使其能够适应X证书的相关技术技能考核点。将实训基地内相关设备结合X证书技能类别和等级进行分类,建设三个大的实训室,分别是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室、机电设备装调实训室以及机电产品创新实训室。全面盘活实训室资源,提升实训室对外服务能力,积极承担X证书有关的对外培训任务。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升级现有基地,打造新技术应用高地,并利用数字孪生和云平台技术建设虚拟工厂、虚拟机电设备装调等数字化资源,使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自主学习,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对外服务能力。同时,在校内“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拓展“第二课堂”,加强与全国各地机电设备研发、生产、集成工业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产学研服务平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方式,拓展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7.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学习成果累积与转换试点
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认定和评价体系。对所获得的荣誉证书、技能竞赛、发明创造、论文课题等多样化成果进行认定,构建学分累积与转换体系。针对“百万扩招”不同的生源类型,制定个性化、差异化、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计划,以“能力+”的教学考核方式,实施学分积累、互认、学习成果认定转化,探索基于学习成果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理论实践一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在校学生、社会人员等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成才路径。根据国家学分银行相关制度要求,在学生累计了一定学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X证书的升级,从而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和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主要成果
1.创新培训考核方法,示范引领试点建设
我校作为试点院校,组织“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东北地区考试,考核通过率全国领先,为考核评价组织考核标准、流程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为其他院校开展培训、考评及其他证书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疫情期间,通过课上学习、第二课堂、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与考核评价组织协作,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了“弹性培训”、“弹性约考”,并完成年度证书考核目标。作为考核管理中心,考试服务团队现有考务人员6人、考核师5人,其中4人参与证书标准制定、考核试题编写工作。本年度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实训场地建设,优化软硬件设施为其他中高职院校学生的“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的培训、咨询、管理、考核等服务。依托考核管理中心及实训基地,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吉林省选拔赛等各级各类省级技能竞赛10余次,完成残疾人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培训等各类对外培训累计200学时,开展各类讲座10余场,累计培训校内外师生达500人次。
图2
图3
2.校企合作推进课证融通,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
我校自动化系各专业按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精准育人的理念逐步将职业技能证书课程融入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完善了全学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1-2个职业技能证书,它既反映持证者具备技术知识和技能经验的应用能力,也反映其具有规范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为后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三年,试点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人次,省级获奖50余人次,其中2人获得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1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团队成员。试点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包括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一汽集团、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图4
3.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改革课程
推进“课”的标准与“证”的标准有机融合,实现课证融通,形成了教育与培训协同发展的、能量与信息互动提升的课证融通体系。并设置一批融入职业技能证书内容的共享课程、模块化课程,形成课证融通的教材群;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证融通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将多类型生源培养为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在学校提供的多组合模块化课程套餐中,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确定1-3个技能证书课程,循序渐进地考取相应的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证书,以此作为用人单位对持证者能力的预先评价,满足学生成长中职业取向的多元化需求。
图5
4.以“1+X”证书制度建设为契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1+X证书制度的教学方案的推行背景下,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师、考务人员证书,累计培养工业机器人相关考核师7人,考务人员6人,参加师资培训累计20余人次。以“1+X”证书制度建设为契机,树立教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新理念,树立新型考证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对自身的授课方式进行系统性调整,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摆脱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形成良性互动,以“1+X”证书制度建设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等各类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人,获得省级奖项12人,培养“吉林省技术能手”3人、“长春工匠”3人,晋升技师4人,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图6
五、体会与思考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对各层次水平的从业者所应该具有的技术技能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考核评价组织及试点院校可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或者与行执委有关领导协调,针对各1+X证书考核设备开展省内或者行业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在校学生及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职业院校应该在充分分析X证书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推动岗课赛证融合,即将课程同证书相融合,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1+X证书各考核模块的知识点技能点同课程标准对接,将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标准同课程考核标准以及X证书评价标准相融合,建立一种符合专业群发展需求的普惠式教学模式。开展校赛、省赛以及行业赛的分级常态化竞赛,以赛代考、以赛代练、以赛代评。通过在课堂上选取1+X证书考核中所需要的有关模块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制定相关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在新的考核标准下,摆脱日常教学短期集训模式,形成长期稳定的训练形态,引领课程体系、培训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的变革。通过高水平高级别的技能竞赛推动学校开展课堂化的技能竞赛,形成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