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典型案例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为例




    一、政策背景

2019 年 2 月 13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这就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 20 条”),按照方案的要求,经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同意在院校开始实施“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并制定了工作方案,对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2019 年 10 月 12 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关于第二批 1+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2020 年 5 月 28 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陕西省 2020 年首批 1+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确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1+X 证书”陕西省内 5 所试点单位之一。

1.1+X试点工作任务

2019年10月15日,北京赛育达科教责任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征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考核点建设意向的通知》(赛育达函〔2019〕7号),明确规定了考核点的建设要求和职责任务。

机电工程分院通过“1+X试点”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按照考核点的职责和设立条件,对承担“1+X试点”工作的自动化教研室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教研室对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共分为13个任务:(1)设计1+X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设计课证融通关系表、(3)设计1+X课程地图、(4)制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5)制定1+X考核点管理制度、(6)组建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7)完成培训考核师工作、(8)1+X考核设备购置、(9)X证书培训教材编写、(10)联系拟合作企业、(11)1+X考核考前培训、(12)1+X考核组织实施、(13)1+X考核总结。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共8人,明确了工作任务、并落实了责任人。

 在以上13个1+X试点工作任务中最核心的工作是制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哪些专业参与X证书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与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合,通过推进“课证融通”,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试点院校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

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课证融通”的基本思路

1+X试点工作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解决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的突出问题。“1+X”中的1是学历证书,是基础,X证书是补充、强化和拓展。在课证融通过程中,按照标准融通、课程融通、实训课程融通、考核评价体系融通的基本思路设计了课证融通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片1.png


图1.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课证融通”路径图

首先,通过研究《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教学标准》)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按照教学标准为证书标准的依据,证书标准是教学标准的扩展与延伸,二者都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人才培养既要遵守教学标准的要求,也要满足和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完成标准融通;其次,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X证书是学历证书的补充和强化,对于其他非机器人专业而言,X证书是拓展。考虑到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学生职场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提出按照“专业相近、基础相通、就业能用”的原则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等5个专业纳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中,制定2套课证融通方案,并结合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完成专业课程融通;再次,制定实训课程融通和考核评价体系融通;最后,通过1+X证书考核实战,总结反思“课证融通”方案的优缺点,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课证融通方案。

三、1+X“课证融通”的具体做法

1.标准融通

专业教学标准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对于岗位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做了具体规定。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标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开设课程分为3部分:专业基础课程(6-8门)、专业核心课程(6-8门)、专业拓展课程(6-11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建模、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与仿真、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调试运行、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等8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职业能力,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019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作为全国第二批1+X证书试点,由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组织管理、开发实施相应的等级标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分别对应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在高职层次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等级标准(中级)》中要求,具备中级技能的人员,应能遵守安全规范,对工业机器人单元进行参数设定;能够按照实际需求编写工业机器人单元应用程序;能按照实际工作站搭建对应的仿真环境,对典型工业机器人单元进行离线编程,可以在相关工作岗位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编程、自动化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单元离线编程及仿真、工业机器人单元运维、工业机器人测试等工作。

为了深入分析《等级标准(中级)》和《教学标准》对于技能的要求差异,如表1所示,将两个标准的技能要求做了对比。《等级标准(中级)》分为3个工作领域、11个工作任务、对应31个技能考核点。


图片2.png


表1.《等级标准(中级)》与《教学标准》要求对比


从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一共11个工作任务要求中,《教学标准》对应《等级标准(中级)》对岗位目标和技能要求有5个任务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有5个任务需要补充教学内容,还有1个任务需要新增教学内容。补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需要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新增教学内容是因为原教学内容中未涉及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教学标准》作为学历证书“1”的标准,更多的体现了对于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等级标准(中级)》不是对《教学标准》的简单重复,他更多的体现了面向行业的岗位需求,是对于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提出的要求,是对于《教学标准》的补充、强化和拓展。


2.专业课程融通

通过对《教学标准》和《等级标准(中级)》的对比研究分析,结合专业技能所归属的专业课程,可以得到表2课程融通表。表2中“工作任务”与“核心课程”一一对应,该核心课程教学将承担着对应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工作任务”及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


resize,m_lfit,w_120



表2.课程融通表


(1)课证融通方案设计

考虑到专业基础不同,所以课证融通方案分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融通方案”和“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融通方案”两个版本分别实施,表3是两个版本的课证融通方案。

图片4.png

表3.课证融通方案

如表3所示,课证融通方案中使用“增加课程”、“增加实训”、“内容补充”、“考前强化”、“以证代考”等5种融通方法,其中“增加课程”和“内容补充”属于课程融通,“增加实训”和“考前强化”属于实训课程融通,“以证代考”属于考核评价体系融通。

增加课程。考虑到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并不涉及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为了满足X证书考核要求,对于非工业机器人技术的4个专业统一增开一门40学时的专业选修课《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该课程依据“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并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开展教学。

内容补充。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业课程教学已经与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充分对接,为了满足技能考核要求,《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需要增加“通过组信号与 PLC 实现通信”和“使用多任务方式编写机器人程序”的教学内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需要增加“编制 RFID 应用程序”和“工业机器人结合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应用程序”的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调试运行》课程需要增加30学时“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岗前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编程》需要增加“典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进行离线编程和应用调试”的教学内容、《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需要增加“工业机器人性能参数测试”和“撰写测试分析报告”的教学内容。

(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融通方案

在表3中,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这些技能考核点都可以在《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找到与之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对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授课时,对涉及到的职业技能证书技能考核点,当属于“无需变动”原教学内容时,在课程日常教学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完成技能考核点的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只需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属于需要“内容补充”的部分,可以采用“嵌入式”方法,单独做一个专题讲解和练习;对于需要“增加实训”的内容,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训。这样可以在既不打乱教学计划和安排,又不会需要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证融通”工作。

(3)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融通方案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其他“非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其所学专业课程与机器人专业有很大不同,所以这些专业学生通过“内容补充”的嵌入法完成“课证融通”难度较大,而需要选择“增加课程”的方法实现“课证融通”较为适宜。

3.实训课程融通

1+X考核时间均安排在每年11月份左右,这个时间安排主要考虑到考核主要面向的对象是3年级学生、参加考核的学生已经完成课证融通课程的学习,但是仅仅依赖于课程中的学习备考1+X,显然是非常不足的。因此,还必须进行实训课程融通。实训课程融通需要做好学历证书中课程实训与X证书考核实训的场地安排、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实验室安排、教师安排的衔接和配合,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增加实训”和“考前强化”执行,表4所示是实训课程融通的具体做法。


图片5.png


表4.实训课程融通

增加实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因为在课程中已经融通了1+X考证内容,但是实训内容主要是为课程服务,所以仍然需要增加30学时“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岗前综合实训”;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因为开设课程的学期是在第五学期,也就是进行1+X考核的学期,在课程教学中完全融入考核内容,所以不需要额外增加实训。

考前强化。考前强化是每个参加证书考核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环节,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在考前增加10课时考核强化环节、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增加30学时的集中培训。考前强化安排在考核前1个月内,不影响教学秩序也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主要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进行。

4.考核评价体系融通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与X证书考核评价机制完全不同,两者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要求上差异较大,为了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X证书考核,使用“以证代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所有参加1+X证书考核,并且通过的学生可以用1+X考核成绩代替1门课程考核成绩,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代替《工业机器人维护与维修》课程考试成绩、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代替《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课程考试成绩。

通过考核评价体系融通,使得学生对于1+X考核更加重视,考前强化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四、1+X“课证融通”的主要成果

1.1+X考核结果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和省级考核管理中心单位,2020年12月完成1+X证书首次考核,30人参加考核,通过率为63.3%,考核结果反映了书证融通方案的初步成效,还有很多不完善地方需要深入研究和改善,为后续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021年11月完成1+X证书第二次考核,41人参加考核,理论考试通过41人,通过率100%;实操考核通过35人,不通过6人,通过率85.3%。2021年,在吸取了2020年度考核的经验和教训之后,“课证融通”工作做的更加扎实和细致,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图片6.png



图2.1+X考核现场(2020年考场)


图片7.png



图3.1+X考核现场(2021年考场)


图片8.png


图4.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课证融通”推进“三教改革”

在推进“课证融通”工作的过程中,可将教育部“双高建设”计划任务与“1+X”试点工作任务有机融合,同步推进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1)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针对1+X考核设备不熟悉、考核要求不明晰的问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8名教师参加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师资第2期、第5期、第8期培训,4人次参加1+X在线考务培训,并获得考核师和考务资格,为1+X考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9.png

图5.1+X考核师证书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依托1+X平台,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学比赛,参加了2020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得校赛2等奖;2020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赛2等奖;2021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赛3等奖,通过比赛有效的锻炼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图6是我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图7是教学团队获得省赛二等奖,图8是教学团队获得校赛二等奖,参赛作品是《基于1+X平台的工业机器人搬运装配编程》,图9是教学团队获得省赛三等奖,参赛作品是《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应用编程》。虽然比赛未能进入国赛,但是通过参加比赛,锻炼了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图片10.png

图6.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图片11.png

图7.2020年省赛二等奖

图片12.png

图8.2020年校赛二等奖

图片13.png

图9.2021年省赛三等奖

2)推进课程建设

1+X考核开展以来,为配合我院双高建设任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的推进实施,我院已经完成《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2022年初将上线运行,图10所示是在线开放课程。

为配合“1+X”课证融通教学而开设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课程,正在组织教师编写项目化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新型活页式校本教材供教学使用。课程教学团队在制定课证融通方案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领会了“1+X”证书试点工作的意义和内涵,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职业教育更加规范有序,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优慕课”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教学,不断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图片14-2.png

图10.《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在线开放课程

图片15.png

图11.2020年学生技能大赛省赛获得二等奖

4.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就业质量

1+X考核由于采取“教考分离”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备考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被激发出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在课余时间,很多同学主动要求给自己增加训练时间,在实验室里刻苦学习、训练,这也带动和感染着周围的同学,使得学习氛围浓厚,考前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比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学风有了显著的改观。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练习时间,通过执行我院的“实验室开放计划”,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抓住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和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考前练习时间。

经过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考核,获得证书的学生在工资待遇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个别学生在公司里利用该证书在待遇方面有了2000元/月的提升,这也反映出1+X证书逐渐在企业中有了一定的认可度。

5.促进学院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统一管理和规范1+X试点工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试点单位,按时报送年度计划和审批年度经费,对于已经试点并考核的项目给予每个项目2.5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从制度上对于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经验总结和建议

 1+X试点工作对学校、企业、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过程中,除了取得一部分成效以外,还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教师的辅导工作量明显增加,但是学校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尚不能与之协调。虽然通过课证融通,可以部分缓解1+X考核前教师的考前辅导工作量,但是根据2年的备考经验,在考前必须要有2周左右的强化训练,否则考核通过率很难保证。这必然导致指导教师团队的工作量较大,但在目前的管理制度下,这种工作量是无报酬的,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改善,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既然1+X证书制度将会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那么应将1+X证书考前辅导工作也纳入教学工作量范围,从制度上为教学提供保障。赛育达可出台一个推荐或者建议性质的文件,向学校提供教师在1+X考核辅导这方面的工作量的参考标准,供试点院校参考,并作为教师工作量的参考。

第二,1+X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仍然较低,证书的推广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更需要校、企、政的通力合作,特别是教育部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搭建证书平台之外,更多的工作是与其他部委合作,充当校企的桥梁,积极和行业协会、企业标准制定单位合作,在企业中尽快推广证书、扩大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证书的含金量。赛育达可以每年搞1次规模较大的校企合作沟通交流的会议,通过邀请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成长性较强的行业等,给校企牵线搭桥的同时也在扩大1+X证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把1+X证书试点工作做的更加扎实,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校为企业培养更有价值的员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人才。

COPYRIGHT 2021 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905839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9层邮编:100055电话:010-6325 2191

友情链接: 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教育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