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书证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一、实施背景

“1 + 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一种制度设计,契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推进高职教育制度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书证融合,课证融通”的方式是提升职业院校各专业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其中“书”是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课”是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合,课证融通”是指证书与文凭学历相融相通,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将社会急需产业和技术人才紧缺领域中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贯穿于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同时拥有毕业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建一种新的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抓手,按照“书证融合,课证融通”的改革方式,将“1+X”证书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制定等紧密结合,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重新统筹、组织和实施教学,实现职业技能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同时,依托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建立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连接,实现学习成果存储,建立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打造学分与学历相融、证书与文凭相通的全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工作过程

(一)重构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的“1+X”证书为基础,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教学进行改革。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把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岗位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选取的“X”证书理念、思维、标准、要求等,按照“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整合课程,通过增加、删减、合并等方式调整课程地图,将“X”证书人内容融入教学改革,试行书证融通,确保学生不用重复学,做到课程内容与“X”证书的深度融合。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1、构建了课证融通的课程地图

本专业重新规划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地图,将对原来的课程地图进行优化重组,整合现有课程,新增面向“1+X”证书制度的课程、强化部分实训课程以及删除部分知识点偏旧,不适应当前新工艺,新技术的传统课程。优化后的课程地图能够清晰的显示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X”证书的对接关系,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体系化,系统化。

1 基于“1+X”证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地图

2、建立书证融通课程关系比对表

要建立“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新体系,就要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对新课程的学分及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在课程内容上,与证书内容相关的课程前后衔接要与证书考核内容相协调,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在课程安排上,要能有效地融入技能等级证书初、中、高三级,实现阶梯化培养;在课程选择上,应将除了本专业之外的证书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表1为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证融通课程关系比对表,通过对比表可以清晰的了解各门课程在转换前后的课程内容侧重点,便于学院开展书证融通人才培养。

2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课程关系比对表

3、进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书证融通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单元设计要明确每个项目对应的教学目标 (预期学习成果) ,并对接“1+X”证书的技能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还要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将个人能力展示与团队分工协作相结合,强化过程考核、素养考核,体现在真实工作任务下实施团队工作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修正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迭代循环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3 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的课程标准

4、制定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书证融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所涉及的岗位职业技能和标准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知识体系时,有必要参照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要求,需要将课程考核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研讨论证,以及地方行业特色和优势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保证课程的考核项目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内容。考核形式方面,以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考证需求为导向,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融合,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以此检验学生理实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

本专业着力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基础,以对接企业需求为载体,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与企业合作打造融教学、生产、技术服务、培训、鉴定、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利用基地基础吸引企业优质企业资源,把“X”证书的培训内容贯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把企业的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引入课堂教学,把企业的能工巧匠引进课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4 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基地总览图

5 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训学习过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1+X”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教师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实践能力,进行证书相关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专业层面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加快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试点的意义和重要性,全面、系统认识证书标准内涵和具体要求,提高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最后,要求专业教师至少参加一次“1+X”证书师资培训,承担一门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主持或参与与1+X 相关教科研项目,参与“1+X”相关工作手册式或活页式教材开发等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本专业对辽宁省内10余所高职院校机器人专业教师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X”证书制度政策标准解读、工业机器人技能提升培训、“1+X”书证融通方案设计等部分。极大提高了省内教师对“1+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书证融通的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解,提升我省教师团队教学教育水平。

6 1+X”证书师资培训现场

(四)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工业机器人专业改革的载体。学生通过合适的课程掌握工业机器人 1+X 专业知识技能,方可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获得社会及行业认可的等级证书。本专业将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证书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实现以“1+X”考核设备为载体,以真实工程项目为引领,构建课程、资源、设备、软件融合的教学过程。以本专业教师为主导,联合机器人企业,共同开发对应教学设备,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打造“虚实结合、软硬结合”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有机结合,将实训任务在线上和线下的合理分解与分配,利用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开发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实训资源,降低实践成本,节省空间,也解除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教学安全事故。

7 虚拟仿真实训与真实设备对比

8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课程线上授课现场

(五)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本专业配合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平台,利用学分银行的存取借兑实现职业人才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在国家资历框架中设立个人学习账号,对“1”及“X”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予以登记和存储。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为抓手,以推进我院“1+X”证书制度推进为切入点,专项定制工业机器人专业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规则,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学习成果转换应用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分和课程的对照对比、考核方案的调整修改、以及最后按照学分银行和“1+X”证书标准的授课实施,完成了从培养、培训、考核的闭环。

9 辽宁省学分银行对本专业的书证融通转换规则审核结果

四、主要成果

(一)改善需求导向,打造了“一平台、双主体、三对接、四融合”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基于“1+X”证书制度“书证融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专业打造了“一平台、双主体、三对接、四融合”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一平台”依托学分银行平台,实现课证互通相关、校内外成绩互认;“双主体”按照现代学徒制体系构造校企双主体育人方式;“三对接”建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融合”即“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企业的岗位新技术融入课程、将技能大赛标准融入日常学习、将“1+X”证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书证融合,赛课融合,岗课融合。  

(二)构建课程、资源、设备“软硬结合”的教学环境

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技术“1+X”证书考核设备为载体,以课程构建为核心,以本校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骨干教师为主导,联合机器人企业、培训机构,共同开发对应教学设备,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保证课程、设备与教学资源三者统一,提高资源匹配度和利用率,可以有效贯穿并支撑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另外,根据工业机器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设计加强与突破的手段,扩展教与学的范围,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演示,让知识易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课程资源示例

11 本专业建设的各种课程资源列表

(三)全面开展书证融通工作,成为全国首家“书证融通”试点

在省级“1+X”专项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依托我院辽宁省工业机器人应用管理中心平台,全面开展书证融通试点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2021年上半年通过书证融通的方式,完成全国首次书证融通技能考试,共30名同学通过书证融通的方式实现“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兑换,成为全国首家“书证融通”教学试点。

12基于书证融通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考核现场

13 辽宁省教育厅网站对本次考试的报道

(四)完成多轮次的证书考核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至今共进行了2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一次书证融通考核,考核人数176人(58人通过中级考核,91人通过初级考核),成为辽宁省“1+X”证书考核人数最多和通过考核人数最多的院校。我院在2020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试点工作中荣获优秀试点单位和优秀考核管理中心,其中自控系副主任姜伟在总结交流大会上就“学分银行书证融通”方面做了交流发言。

14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理论和实操考核现场

15 优秀考核管理中心颁奖现场

(五)有效的提高技能大赛成绩

2020年~2021年度中,我院共参加工业机器人相关赛项两次,均获得佳绩。在2020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汇博杯”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编程技术赛项和2021年全国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赛项中,我院代表队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和国赛二等奖的成绩。

16  2020~2021年度各种技能大赛获奖证书

  五、体会与思考

 (一)明晰了基于基于学分银行书证融通的实施过程

书证融通基本原则:保证证书含金量、学生学会就不必再重复、课程免修但是不免考。确定了主要实施步骤。

第一步:将“X”证书中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等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测评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研究确定。

第二步:将“X”证书中初级、中级、高级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学习目标进行逐项对比分析。

第三步:在系统策划设计基础上,组织教师对“1”中相关的每门课程按照确定的融通方法逐一进行完善、改进。

第四步:将1+X书证融通工作与“教师、教法、教材”三教改革同步、融合进行。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书证融通过程入选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编著的《职业教育1+X证书书证融通开发实施指南》,成为全国示范典型案例。

   

17 职业教育1+X证书书证融通开发实施指南

(二)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转换规则

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力单元,制订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转换规则及转换流程。转换规则需要明确认证、比对和转换的三个过程。在认证规则中明确了课程或证书能被认证、储存的前提条件,通常是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成为认证的前提条件,没有通过考核的(无论是技能证书或学历证书)均不予认证。比对规则是课程或证书两类学习成果在内容上达到何种程度或要求,才能进行转换。比对的元素包括学历证书的专业名称、颁证机构、学历层级、课程名称、原始学分、相同认证单元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证机构、证书级别、证书名称、资历框架等级、相同认证单元。转换规则是明确两类学习成果如何进行转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过程和结果即可进行转换。

(三)深入了解1+X”证书制度内涵

“1+X”证书制度中,“1”为一个学历证书,“X”为若干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制度的升级,是在“1”的价值基础上,来提升“X”的地位,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基本素养,又具备一种或者多种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两者相辅相成。

“1+X”证书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分散,且前后衔接不紧凑。由于“1+X”证书对接产业需求,引入了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同时“1+X”证书也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工作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因此“1+X”证书的内容“碎片化”,知识结构“割裂化”,所以只有建立完整完善的“1+X”证书课程体系,构建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才会避免知识点的无效叠加,减轻学生的负担。

通过走访各大中小工业机器人应用和生产企业,调研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不同种类或级别的工业机器人人才缺口情况,薪资待遇,统计不同人才的来源,确立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工业机器工程研发人才,工业机器人生产管理人才,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人才。让学生们参与到实践实习中去,将学校所学的知识领域与实际相结合,寻求兴趣与能力的平衡点,确立学习新方向。

 

 


COPYRIGHT 2021 北京赛育达科教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9058391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248号机械大厦19层邮编:100055电话:010-6325 2191

友情链接: 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教育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