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学分银行开展1+X书证融通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为例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任亚军、吴晓姝、张明月、郭程程 一、实施背景 “1+X”证书制度的实行是深化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2020年6月,我校充分发挥“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的特有优势,启动了“学分银行对接1+X证书试点”项目,开展了基于学分银行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X证书的书证融通”实施工作,率先探索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转换规则和路径,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教学与认证考核工作,实施对应专业的书证融通人才培养。 二、主要目标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X证书的书证融通”为试点,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标准融合、教学内容更新、学习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等职业教育关键环节的紧密结合,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使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课堂教学上实现融合,真正的实现“1+X”走向“1”中有“X”,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专业发展内涵,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服务区域振兴,同时也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构建技能人才终身培养体系,引领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过程 在深入推进“1+X”书证融通工作中,我校紧密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及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按照“资历框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三者关系解析→形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证融通关系对比→设计专业课程地图→制定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重构X证书课程模块考核标准→课堂教学实施与考核→学分银行积累转换”的逻辑关系顺序,同培训评价组织共同研制标准、建设专业课程、协商转换方案,并将学生获得的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以及X证书成果在“辽宁省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进行积累,形成试点经验,为其它院校、专业及X证书的融通实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在1+X书证融通过程中,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学分银行三者之间的职责如图1所示,我校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X书证融通路径研究与实施工作。 图1 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学分银行三者之间工作职责 (一)利用认证单元构建1+X书证融通的基准标准 1+X证书制度涉及两类重要参与方,第一类是实施“1”的院校,第二类是实施“X”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1与X中间的“+”则表明要将两种证书体系相互对接,即具有“书证融通”的特定含义。对标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认证单元”,即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培训评价组织认定的认证单元,以此为基准进行课程改革及认证,促进实现X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转换。 (二)明确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的具体路径 (1)书证融通比对关系研究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学习要求和X证书标准进行比对研究,形成专业课程与证书认证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确定与该证书所对应的专业课程,以及需要强化、补充和拓展的内容,将证书内容融入到《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如图2所示,完成“书证融通”对比关系研究,打通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之间的连接通道。 图2 证书课程与认证单元比对关系 (2)设计专业课程地图 根据书证融通关系比对表,为进一步做好1+X课证融合方案,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课程地图,如图3所示。在课程地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到书证融通之前及之后课程的补充、强化、拓展、合并等变化情况,为下一步的课证融合奠定基础。 图3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书证融通课程地图 (3)“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校将《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两门“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课程有机地融入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了1+X特色,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相关课程体系以及体现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的教学内容,统筹开展了1+X证书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同时深化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4)“课证融合”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开发 “课证融合”是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达到证书考核标准要求,完成学习成果积累为最终目的。教师在专业原有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建设基础上,结合“1+X证书”技能考核点及学习成果积累转换的要求,形成课程内容与证书认证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认证单元中的学习结果和评价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进行修订,重构专业课程项目内容,细化工作任务。此外,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尤为重要,将认证单元中的评价标准融入到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中,作为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指标,设置单独考核模块或跨课程设置综合考核模块,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组织方式,加强证书考核的质量控制。 (三)“学分银行积累转换”协作机制探索与实施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转换规则的制定,加速了“1+X”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发展和推进。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对我校教师团队制定的书证融通转换规则及相关支撑材料进行了审阅,并根据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标准进行了调整。经过专家对学校课程、教学的指导,以及对学校调整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考试条件与要求进行论证,最终书证融通实施路径得到了培训评价组织、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学校三方共同确认。 搭乘学分银行这座职业教育与职业证书的立交桥,学校严格按照证书考核流程对学生进行考核。每门认证转换课程严格对接认证单元中的考核要点,实现一次考试完成学历课程成绩给定和X证书考核两方面的认定。根据转换条件,《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按照考核方案考核成绩达到75分以上,可申请兑换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中级)证书,并置换存入学分银行。同时学生以参加大赛、培训等方式取得的证书,根据转换规则进行反向置换学分,替代认证课程实现免考、不免修。学分银行的加推和助力,让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的步伐向创新和实践发展又迈进了一步。 四、实施成效 (一)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锻造教师能力 1+X证书制度促进了专业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教师“X”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激励教师在专业技术技能内涵体悟中,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课程整合与开发中,真正理解1+X证书制度的内涵,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X”技术技能水准不高的问题。近3年,专业教师多次参加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其中6人获得“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培训结业证书,4人获得“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考核师资格,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大赛,获奖18项,通过专业教师不断学习,使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二)1+X书证融通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校以“1+X”证书书证融通工作为抓手,按照书证融通路径,重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真正做到了课证融合、书证融通。2021年10月,经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认定,完成了“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对应的书证融通相关材料的认证工作,并开始实施对应专业的书证融通人才培养。2021年12月16日—17日,根据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和“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组织的部署,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了“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中级)书证融通考核评价工作,如图4所示。 图4 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中级)书证融通考核 考试过程由辽宁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和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委派的监督员全程监督,由考评员进行严格考核。经过两天的考核,“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考核评价工作圆满结束,报名参加考试的30名同学中有24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合格率达到80%,达到国家要求的学分和证书兑换标准,给予申请兑换证书资格。此外,专业将X证书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以技能大赛项目为载体,将课程改革和技能大赛项目任务分解有机结合,并将其融入相关的课程中。近年来,学生参加工信部、人社部、教育部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获奖29项。 五、体会与思考 1+X证书制度试点对职业院校来说,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它不仅可以深化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校企良性互动与深度有效合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以及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工作的开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实现了课程体系模块化、结构化,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我校将以“1+X”证书书证融通工作为抓手,稳步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考核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扫码关注 赛育达职教资源服务平台